引言
“为什么你的强化学习策略在回测中年化 50%,到了实盘却三个月亏光本金?”
如果你做过量化交易,尤其是尝试用强化学习(Reinforcement Learning, RL),这种场景可能并不陌生:
-
回测曲线平滑向上,最大回撤可控,胜率稳定
-
模型参数和架构调到极致,每次迭代都带来更高的 Sharpe Ratio
-
看似完美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发现了市场的“印钞机”
可一旦上到实盘——现实就像一记重拳:滑点吞掉利润,交易信号延迟导致错价成交,策略突然像失忆了一样,连连踩雷。
强化学习的“蜜糖”与“毒药”
强化学习在金融圈的热度不难理解:
-
它天生适合处理动态决策问题
-
能不断自我迭代,理论上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
-
Papers With Code 上一堆漂亮的收益曲线图让人热血沸腾
然而,市场不是围棋棋盘。
-
棋局规则固定,而金融市场每天都在变
-
模型的训练环境和真实交易环境之间,往往隔着无形的“现实鸿沟”
-
在这条鸿沟里,掉下去的,都是实打实的资金
你没被告知的真相
券商和交易平台不会告诉你强化学习的“暗礁区”,因为:
-
他们的收益来自于你的交易次数和资金规模,而不是你的盈利
-
模型在回测中看起来越漂亮,你越容易加仓、加频、加风险
而现实是,即便是顶级对冲基金,也会严格限制 RL 策略的实盘权重,原因很简单:
回测表现 ≠ 实盘收益
本文的主旨
接下来,我会带你逐一拆解—— 为什么强化学习策略在回测中无敌,但在实盘中却能亏得怀疑人生。 具体来说,是四个足以让你血亏的核心原因:
数据集过拟合(历史数据的“温室效应”)
环境假设与市场微结构偏差
奖励函数错配(Reward Misalignment)
市场非平稳性(Non-Stationarity)
最后,你会发现,强化学习在量化交易中更像一把锋利的武器——能成就你,也能毁了你。
第一部分:数据集过拟合(历史数据的“温室效应”)
想象一下: 你在 2015–2020 年的 A 股数据上训练了一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(Deep RL)的交易策略——
-
训练集:2015–2018 年
-
验证集:2019 年
-
测试集:2020 年 结果惊艳:
-
年化收益率:51%
-
最大回撤:8%
-
Sharpe Ratio:2.7 回测曲线平滑得像教科书上的理想模型。
你信心满满投入实盘,结果第一季度就亏掉 20%,并且回撤曲线像心电图一样抖动。 问题是——为什么?
1. 过拟合的本质
过拟合(Overfitting)指的是模型学到了历史数据中的“噪声”与偶然模式,而不是可泛化的规律。 在强化学习交易中,它表现得尤为隐蔽:
-
高维特征空间:你可能输入了几十甚至上百个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