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计算百科
云计算领域专业知识百科平台

计算机网络---IP(互联网协议)

一、IP协议概述

互联网协议(Internet Protocol,IP)是TCP/IP协议族的核心成员,位于OSI模型的网络层(第三层),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。它是一种无连接、不可靠的协议,提供“尽力而为”的数据包交付服务,依赖上层协议(如TCP)实现可靠性。

1.1 协议定位
  • 核心功能:寻址与路由选择,即根据IP地址确定数据包的路径。
  • 协议栈位置:上层承载TCP、UDP等传输层协议,下层依赖以太网、Wi-Fi等链路层协议。
  • 版本演进:
    • IPv4(1981年,RFC 791):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版本,32位地址空间。
    • IPv6(1998年,RFC 2460):为解决IPv4地址耗尽问题设计,128位地址空间。
1.2 关键特性
  • 无连接:每个数据包独立路由,无需建立连接(对比TCP的三次握手)。
  • 不可靠:不保证数据包按序、完整到达,丢失或出错时不主动通知。
  • 尽力而为:仅提供基本传输服务,依赖上层协议(如TCP)实现可靠性。
  • 异构网络互联:屏蔽底层网络差异,使不同类型的网络(如以太网、Wi-Fi、广域网)能互联互通。
二、IP协议的工作原理

IP协议的核心功能是寻址和路由,通过IP地址标识主机,并通过路由算法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。

2.1 寻址机制
  • IP地址:32位(IPv4)或128位(IPv6)的标识符,用于唯一标识网络中的设备。(数字虚拟地址,就像现实中的地址,可以标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,数据就是通过它来找到目的地)
  • 分层结构:IPv4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(如192.168.1.1中,192.168.1为网络号,1为主机号)。
  • 子网掩码:用于划分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(如255.255.255.0表示前24位为网络号,后8位为主机号)。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2.2 路由选择
  • 路由器:网络层设备,根据IP地址转发数据包。
  • 路由表:存储网络前缀与下一跳地址的映射关系,路由器据此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。
  • 路由算法:动态路由协议(如OSPF、BGP)自动更新路由表,适应网络拓扑变化。
2.3 数据包格式
  • IPv4数据包:

    • 首部:固定20字节(可选字段最多40字节),包含版本、首部长度、服务类型、总长度、标识、标志位、片偏移、生存时间(TTL)、协议、首部校验和、源IP、目的IP等字段。
    • 数据部分:上层协议数据(如TCP/UDP报文)。
  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• IPv6数据包:

    • 基本首部:固定40字节,简化结构(如取消首部校验和,分片由源主机处理)。
    • 扩展首部:可选,用于支持更多功能(如认证、分片)。
    • 数据部分:同IPv4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2.4 工作流程

1.电脑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2.交换机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3.路由器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三、IPv4地址

IPv4地址是32位二进制数,通常表示为点分十进制(如192.168.1.1)。

3.1 地址分类(历史分类)

IPv4地址范围0.0.0.0 ~ 255.255.255.255
网络号代表所在的网段,主机号表示同网段下的设备
早期IPv4地址分为五类:

  • A类(大规模网络):0.0.0.0-127.255.255.255,默认子网掩码255.0.0.0(/8),前8位为网络号,后24位为主机号。
  • B类(中规模网络):128.0.0.0-191.255.255.255,默认子网掩码255.255.0.0(/16),前16位为网络号,后16位为主机号。
  • C类(小规模网络):192.0.0.0-223.255.255.255,默认子网掩码255.255.255.0(/24),前24位为网络号,后8位为主机号。
  • D类(多路广播网络):224.0.0.0-239.255.255.255,用于组播。
  • E类(保留地址):240.0.0.0-255.255.255.255,保留用于科学研究。

局限性:地址分配不均(如A类地址浪费严重),已被CIDR取代。

复杂子网掩码示例 255.255.255.252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子网掩码规定换成二进制后前面必须是连续的1,后面是连续的0,不可能出现255.255.255.1这样的子网掩码

3.2 CIDR(无类别域间路由)
  • 背景:解决IPv4地址耗尽问题,替代传统分类。
  • 原理:使用“/前缀长度”表示子网掩码(如192.168.1.0/24等价于255.255.255.0)。
  • 优势:支持更灵活的地址分配(如可分配/26、/27等非标准子网)。

一个网段可用的地址数量为2n2^n2n-2(n为主机部分的比特位数)

3.3 特殊IP地址
  • 回环地址:127.0.0.1(localhost),用于本地主机通信。
  • 广播地址:
    • 直接广播:特定网络的广播地址(如192.168.1.255/24)。
    • 有限广播:255.255.255.255,用于本网段内广播。
  • 私有IP地址:
    • A类:10.0.0.0-10.255.255.255(/8)
    • B类:172.16.0.0-172.31.255.255(/12)
    • C类:192.168.0.0-192.168.255.255(/16)
  • 0.0.0.0:表示“任意地址”,用于路由表中的默认路由或主机启动时。
3.4 子网划分
  • 目的:提高地址利用率,隔离网络流量。
  • 方法:借用主机位作为子网位(如将/24划分为两个/25子网)。
  • 计算示例:
    • 原网络:192.168.1.0/24(256地址,可用254,除去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)。
    • 划分为两个子网:
      • 子网1:192.168.1.0/25(128地址,可用126),广播地址192.168.1.127。
      • 子网2:192.168.1.128/25(128地址,可用126),广播地址192.168.1.255。
四、IPv6地址详解

IPv6为解决IPv4地址耗尽问题而设计,采用128位地址空间,提供约3.4×10³⁸个地址。

4.1 地址表示
  • 冒分十六进制:每16位用冒号分隔,如2001:0db8:85a3:0000:0000:8a2e:0370:7334。
  • 零压缩:连续的零可简化为双冒号(::),但只能出现一次。
    • 示例:2001:0db8:0000:0000:0000:0000:1428:57ab → 2001:db8::1428:57ab。
  • 内嵌IPv4地址:兼容IPv4的地址,如::ffff:192.168.1.1。
4.2 地址类型
  • 单播地址:唯一标识一个接口,数据包传至该地址。
    • 全球单播地址:2000::/3,全球可路由的公网地址。
    • 链路本地地址:fe80::/10,仅在本地链路内通信(如同一交换机下的设备)。
    • 唯一本地地址:fc00::/7,私有地址,类似IPv4的私有地址。
  • 组播地址:ff00::/8,数据包传至所有加入该组的接口。
  • 任播地址:从一组接口中选择最近的一个(路由意义上的最近)。
4.3 关键特性
  • 无广播地址:用全节点组播地址(ff02::1)替代。
  • 自动配置:支持无状态自动配置(通过RA消息获取前缀)和有状态配置(DHCPv6)。
  • 简化首部:固定40字节,取消分片、首部校验和等字段。
  • 安全性增强:强制支持IPsec(IP安全协议),提供加密和认证。
五、IP地址分配与管理

IP地址的分配需遵循全球统一的规则,确保唯一性和高效利用。

5.1 分配机构
  • IANA(互联网号码分配局):全球最高管理机构,分配地址块给RIR。
  • RIR(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):
    • ARIN(北美)
    • RIPE NCC(欧洲、中东、中亚)
    • APNIC(亚太地区)
    • LACNIC(拉丁美洲)
    • AfriNIC(非洲)
  • ISP(互联网服务提供商,如移动,电信,联通):从RIR获取地址块,分配给用户。
5.2 动态分配(DHCP)
  • DHCP(动态主机配置协议):自动分配IP地址、子网掩码、网关等配置。
  • 工作流程:
  • DHCP Discover:客户端广播请求。
  • DHCP Offer:服务器响应可用IP。
  • DHCP Request:客户端请求特定IP。
  • DHCP ACK:服务器确认分配。
  • 租期管理:IP地址有租用期限,到期需续租或重新分配。
5.3 静态分配
  • 手动配置:管理员为设备手动分配固定IP地址。
  • 适用场景:服务器、网络设备(如路由器)等需固定IP的设备。
5.4 NAT(网络地址转换)
  • 背景:缓解IPv4地址耗尽问题,允许多台内网设备共享一个公网IP。
  • 工作原理:
    • SNAT(源NAT):修改数据包的源IP地址(如将内网192.168.1.1转换为公网203.0.113.1)。
    • DNAT(目的NAT):修改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(如将公网流量转发至内网服务器)。
  • 实现方式:
    • 静态NAT:一对一映射。
    • 动态NAT:多对多映射。
    • NAPT(网络地址端口转换):最常见,多对一映射,通过端口号区分不同连接。
六、IP协议的高级特性

IP协议不仅提供基础传输功能,还支持多种高级特性以适应复杂网络环境。

6.1 IP分片与重组
  • 原因:链路层MTU(如以太网1500字节)可能小于IP数据包长度,需分片。
  • 分片字段:
    • 标识(Identification):同一数据包的所有分片使用相同标识。
    • 标志(Flags):MF(More Fragments)指示是否有后续分片,DF(Don’t Fragment)禁止分片。
    • 片偏移(Fragment Offset):该片在原数据包中的相对位置(以8字节为单位)。
  • 重组:目标主机根据标识、标志和片偏移重组数据包。
6.2 服务质量(QoS)
  • IPv4中的TOS字段:8位,前3位为DSCP(差分服务代码点),后2位为ECN(显式拥塞通知)。
  • IPv6中的Traffic Class字段:类似IPv4的TOS,提供流量分类和优先级。
  • 应用:区分语音、视频等实时流量与普通数据流量,优先保障高优先级流量。
6.3 生存时间(TTL)
  • 作用:防止数据包在网络中无限循环(每经过一个路由器,TTL减1,为0时丢弃)。
  • 典型值:Linux默认64,Windows默认128。
  • 应用:ping命令通过TTL判断目标主机操作系统类型。
6.4 IPsec(IP安全协议)
  • 功能:提供IP层的加密和认证,保障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。
  • 主要协议:
    • AH(认证头部):提供数据完整性和源认证,不加密数据。
    • ESP(封装安全载荷):提供加密和可选认证。
  • 工作模式:
    • 传输模式:仅加密数据部分,适用于端到端通信。
    • 隧道模式:加密整个IP数据包,适用于VPN等网络到网络通信。
七、IP协议相关工具与应用
7.1 ping命令
  • 作用:测试两台主机间的连通性。
  • 原理:发送ICMP Echo Request包,接收ICMP Echo Reply包。
  • 常用参数:
    • -c:指定发送次数。
    • -i:指定间隔时间。
    • -t:设置TTL值。
7.2 traceroute(Linux)/tracert(Windows)
  • 作用:显示数据包从源到目标所经过的路由器路径。
  • 原理:通过逐步增加TTL值,迫使路由器返回ICMP Time Exceeded消息。
  • 典型输出:显示路由器IP、响应时间。
7.3 ifconfig/ip addr(Linux)、ipconfig(Windows)
  • 作用:查看和配置网络接口信息。
  • 典型输出:IP地址、子网掩码、MAC地址、状态等。
7.4 netstat(网络统计)
  • 作用:显示网络连接、路由表、网络接口等信息。
  • 常用参数:
    • -a:显示所有连接和监听端口。
    • -n:以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。
    • -p:显示进程信息。
7.5 nslookup/dig
  • 作用:查询域名对应的IP地址(DNS解析)。
  • 示例:nslookup www.baidu.com 返回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。
八、IP协议的安全问题与防护

IP协议的设计注重通用性,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。

8.1 常见安全威胁
  • IP欺骗(Spoofing):伪造源IP地址发送数据包,常用于DoS攻击或绕过访问控制。
  • IP分片攻击:利用分片机制构造异常数据包(如重叠分片),导致目标系统崩溃。
  • ICMP Flood:通过大量ICMP包耗尽目标带宽或系统资源。
  • IPsec漏洞:如密钥管理不当导致加密失效。
8.2 防护措施
  • 防火墙规则:
    • 过滤源IP为私有地址的外网流量(防止IP欺骗)。
    • 限制ICMP流量速率,防止ICMP Flood。
  • 网络分段: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,限制IP包的传播范围。
  • IPsec配置:正确配置IPsec加密和认证,保护敏感流量。
  • 安全审计:监控异常IP流量(如大量分片数据包),及时发现攻击迹象。
九、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

由于IPv6无法完全兼容IPv4,需采用过渡技术实现平滑迁移。

9.1 双栈技术
  • 原理:设备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栈,根据目标地址选择使用。
  • 优势:实现简单,兼容性好。
  • 局限性:需全网设备支持,部署成本高。
9.2 隧道技术
  • 原理:将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数据包中,通过IPv4网络传输。
  • 常见隧道协议:
    • 6to4:自动创建隧道,使用特殊IPv6地址前缀2002::/16。
    • GRE隧道:通用路由封装,支持多种协议封装。
    • ISATAP:站内自动隧道寻址协议,用于IPv6孤岛间通信。
9.3 翻译技术(NAT-PT)
  • 原理:在IPv4和IPv6之间进行地址和协议转换。
  • 典型方案:
    • NAT64:将IPv6地址映射到IPv4地址,实现IPv6客户端访问IPv4服务。
    • DNS64:配合NAT64,将域名解析为合成的IPv6地址(如IPv4地址嵌入到64:ff9b::/96前缀)。

IP协议作为TCP/IP协议族的核心,是现代互联网的基石。它通过IP地址实现全球寻址,通过路由机制实现数据包转发,支撑了各种上层应用的运行。IPv4的32位地址空间虽面临耗尽问题,但通过NAT、CIDR等技术仍在广泛使用;IPv6的128位地址空间则为未来网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地址资源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网硕互联帮助中心 » 计算机网络---IP(互联网协议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