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融市场中,我们常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:股市暴跌后,往往会连着几天剧烈波动;而在平稳期,波动又会持续低迷。这种“高波动跟着高波动,低波动跟着低波动”的特性,被称为波动聚类(Volatility Clustering)。
过去的时间序列模型(如ARIMA)主要关注“均值”的预测,却无法捕捉这种“波动率的动态变化”。今天,我们将介绍专门为金融时间序列设计的模型——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(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,简称GARCH模型)。它能精准捕捉波动率的聚类特性,是金融风险管理、期权定价的“核心工具”。
一、为什么需要GARCH?波动聚类的“痛点”
1. 金融数据的特殊之处
金融时间序列(如股票收益率、汇率波动)有一个显著特征:波动率不是恒定的,而是随时间变化的。例如:
-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美股单月跌幅常超10%,波动率飙升;
- 2020年疫情初期,全球股市波动率创历史新高;
- 而在经济平稳期,股市可能连续数月波动幅度小于2%。
这种“波动率时变”的特性,用传统的“同方差”模型(假设波动率恒定)无法刻画。例如,用ARIMA预测股票收益率时,会默认每天的波动风险相同,这显然与实际不符。
2. GARCH模型的核心使命
GARCH模型的核心思想:波动率(条件方差)是“自相关”的——当前的波动率不仅与过去的收益率波动有关,还与过去的波动率有关。它通过建模“条件方差”的动态变化,精准捕捉波动聚类现象。
简单说,GARCH做的是:预测“波动本身”的变化规律,而不是预测收益率的均值。
二、GARCH模型的数学原理
1. 从ARCH到GARCH
GARCH模型的前身是ARCH(自回归条件异方差)模型,由恩格尔(Engle)于1982年提出(他因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)。ARCH模型假设“当前波动率依赖过去q期的收益率平方”,但高阶ARCH模型参数过多,实用性受限。
1986年,博勒斯莱文(Bollerslev)在ARCH基础上提出GARCH模型,引入“过去的波动率”作为解释变量,大幅简化了模型结构。
2. 核心公式(GARCH(p, q)模型)
GARCH模型由两部分组成: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。
(1)均值方程
通常假设收益率的均值为0(或简单常数),核心关注残差的波动: rt=μ+εtr_t = \\mu + \\varepsilon_trt=μ+εt
其中:
- rtr_trt:t时刻的金融资产收益率(如股票日收益率);
- μ\\muμ:常数均值(通常接近0);
- εt\\varepsilon_tεt:残差项,服从均值为0、条件方差为σt2\\sigma_t^2σt2的分布(εt∼N(0,σt2)\\varepsilon_t \\sim N(0, \\sigma_t^2)εt∼N(0,σt2))。
(2)条件方差方程(GARCH的核心)
σt2=ω+α1εt−12+α2εt−22+…+αqεt−q2+β1σt−12+β2σt−22+…+βpσt−p2\\sigma_t^2 = \\omega + \\alpha_1 \\varepsilon_{t-1}^2 + \\alpha_2 \\varepsilon_{t-2}^2 + … + \\alpha_q \\varepsilon_{t-q}^2 + \\beta_1 \\sigma_{t-1}^2 + \\beta_2 \\sigma_{t-2}^2 + … + \\beta_p \\sigma_{t-p}^2σt2=ω+α1εt−12+α2ε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