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夏季,全球多地接连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,亚洲和美洲的洪水与非洲、欧洲等地的干旱同时肆虐。
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灾害,水旱灾害防治人才培养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安全的核心课题。
教育模式变革的紧迫性
数据统计显示,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与活动范围的扩张,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程度在不断增加;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人口密集度增加,极端气候引发灾害的频次也在攀升。
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外,当前的教育模式却与灾害防范与治理人才的培养需求不相适应。无论是院校相关专业,亦或是社区科普教育,都急需科学、高效的教学手段来满足现实需求。
在传统教学现场,学生分析“百年一遇的暴雨”时,面对的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;教师讲解防洪排涝,却找不到可实操的实训场地。
毕竟,无论是从伦理、安全性还是可行性考虑,真实的灾害现场无法作为教学场地。此外,灾害治理涉及跨学科、跨专业知识,暴雨灾害治理的教学需融合气象学、水文学、土木工程、应急管理等多领域课程,这也增加了教学难度。
成为常态的极端天气并不会因为条件不足而自行消失,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水旱灾害防治人才?
虚拟仿真技术赋能人才培养
技术的问题仍需技术的进步化解,恒点创新地将AI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成果应用于水旱灾害防治的实践教学,通过AI+虚拟仿真,打造逼真的教学环境,通过沉浸式、交互式的教学体验,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。
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,“极端气候灾害防治XR数字融合工作站”通过空间计算能力和AI,模拟灾害形成的自然机制与防灾工程运作的机制、灾后治理的全过程;以虚拟现实技术,还原自然灾害肆虐的场景、防灾设施的每一处细节以及水旱灾善后的情景;运用交互的教学模式,改变以往单方面依托理论灌输的局面,强化实践运用的能力。
结语
AI+虚拟仿真技术开创了极端气候灾害防治专业教学的新路径,将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场景,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,为培养极端气候灾害防护人才,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