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计算百科
云计算领域专业知识百科平台

构建自己的Agent协作层:事件驱动与状态管理模式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大家好呀,我是技术老金,所有文章首发于我的公众号。

在上一篇文章(我们为何放弃了CrewAI:一个关于AI框架选型的深度复盘)里,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策:放弃CrewAI,回归我们自己的内核,亲手构建我们的多智能体(Multi-Agent)协作能力。

这个决定,意味着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最核心的技术问题:当没有了现成的框架,我们该如何让多个独立的Agent,像一个真正的团队一样,高效、可靠地协同工作?

今天,我将带你一起,用最基础的编程思想,探讨并实现一套简化的Agent协作层。我们将聚焦于两个最核心的设计模式:状态管理(State Management)和事件驱动(Event-Driven)的调度。


问题的本质:Agent之间如何“对话”?

多智能体协作的本质,是信息在多个处理单元之间的、可靠的、有序的流动。

如果只是简单地将Agent A返回的大段自然语言,直接作为Agent B的输入,那么整个系统将是极其脆弱和不可预测的。我们需要一个更健壮的机制。

这个机制,由两个核心组件构成:

  • 共享状态机 (Shared State Machine): 它像一块团队共享的“中央白板”,所有的Agent都围绕它进行工作。它负责记录任务的所有上下文、中间产物和最终结果。
  • 调度器 (Dispatcher): 它像一个“项目经理”或“流程引擎”,负责定义工作流,决定在什么时候,由哪个Agent,去处理“白板”上的什么信息。
  • 第一部分:作为“中央白板”的共享状态机

    在我们的vkflow-agent项目中,我们用一个极其简单的Python类,来实现这个“白板”:

    # vkflow_agent/core/shared_state.py

    class SharedState:
  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self._state = {}

    def get(self, key: str, default=None):
    return self._state.get(key, default)

    def set(self, key: str, value):
    # … (省略了日志打印代码)
    self._state[key] = value

    这个SharedState类的核心,就是一个Python字典。它的价值在于,它为所有Agent提供了一个统一的、规范化的信息读写接口。例如,研究员Agent完成任务后,可以将它的发现,用state.set("research_findings", …)这个标准动作,写回“白板”,而不用关心下一个环节是谁、以及它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。这实现了Agent之间的“解耦”。

    第二部分:两种核心的“调度模式”

    有了“白板”,我们还需要一个“项目经理”来指挥大家如何使用它。这就是调度器的角色。在实践中,主要有两种调度模式。

    1. 顺序调度模式 (Sequential Dispatching)

    这是最简单、最直接的模式,适用于那些流程固定的、线性的任务。比如我们的“日报生成”任务,就是典型的“先研究,后写作”。

    我们的SequentialDispatcher实现如下:

    # vkflow_agent/core/dispatcher.py

    class SequentialDispatcher:
    def __init__(self, agents: List[BaseAgent]):
    self.agents = agents

    def run(self, initial_user_request: str) > SharedState:
    state = SharedState()
    state.set("initial_request", initial_user_request)

    for agent in self.agents:
    state = agent.run(state) # 将上一个Agent的输出状态,作为下一个的输入

    return state

    它的核心,就是一个for循环。它将SharedState这个“接力棒”,依次地、顺序地,在agents这个列表中进行传递。简单,但有效。

    2. 事件驱动调度模式 (Event-Driven Dispatching) – 更真实的未来

    然而,在更复杂的真实世界里,任务流往往不是线性的。一个Agent的产出,可能会触发多个不同的下游任务;或者,一个任务需要等待多个上游任务都完成,才能开始执行。

    这时,我们就需要一种更强大、更灵活的调度模式:事件驱动。

    虽然我们这次没有完整实现它,但它的核心设计思想,值得我们深入探讨:

  • 事件(Event): 系统中的每一次状态变更(如state.set(…)),都可以被视为一个“事件”。例如,“research_findings_updated”事件。
  • 事件总线(Event Bus): 我们需要一个全局的“事件总线”,来接收和广播这些事件。
  • 监听器(Listener): 每一个Agent,都可以向“事件总线”注册自己感兴趣的“监听器”。例如,WriterAgent会监听“research_findings_updated”这个事件。
  • 触发(Trigger): 当ResearchAgent完成了它的工作,并触发了“research_findings_updated”事件后,“事件总线”会立刻通知所有监听了这个事件的Agent(也就是WriterAgent),去开始它们的工作。
  • 这种模式,将Agent之间的“硬编码”的顺序依赖,彻底解耦成了一种“发布-订阅”式的、更灵活的网状关系。它为我们未来实现更复杂的、支持条件分支、并行处理、甚至循环反馈的Agent工作流,打下了最坚实的架构基础。


    结语:从“工作流”到“思维链”

    我们放弃了CrewAI,但我们通过亲手构建自己的协作层,反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所有多智能体框架的“第一性原理”——其本质,都是在用代码,去模拟和管理一个“团队”的信息流转和工作流程。

    无论是简单的“顺序调度”,还是复杂的“事件驱动”,我们都是在为我们那些拥有强大“大脑”(LLM)的Agent,构建一个能让它们高效协作的“神经系统”。

    这个“神经系统”,就是我们作为“AI时代架构师”,最核心的价值所在。我们不再仅仅是Prompt的“炼金术士”,我们更是复杂“思维链条”的设计者和构建者。

    这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、属于未来的“AI工程”。


    [版权声明] 本文由“技术老金”原创首发于个人博客及微信公众号『技术老金』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    赞(0)
  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网硕互联帮助中心 » 构建自己的Agent协作层:事件驱动与状态管理模式
    分享到: 更多 (0)

    评论 抢沙发

    评论前必须登录!